【科技】中建三局管廊项目“黑科技”,进来了解一下!
7月7日,全国“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创新与发展新技术、新方法、新工艺推介观摩会”在中建三局湖北黄石大冶湖生态新区核心区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举行。来自全国的地方政府相关部门,市政管廊/地下空间投资、建设、设计、施工、运营管理单位,高等院校、科研、检测机构和有关行业协会专家共200余人参加观摩。
项目展示的“可视化”智慧运维平台、绿色施工管理等一系列“尖板眼”成果,受到行业专家纷纷点赞。
项目由中建三局投资发展公司投资,中建三局安装公司、二公司等单位参建。项目设计全长34.56公里,总投资16.04亿元,是湖北省第一批PPP工程示范项目和国家发改委第一批PPP工程推荐项目。
定靶高端:打造智慧管廊“黄石样本”
黄石管廊项目入廊管线包含雨水、污水、给排水、燃气、供电、供热、广播电视、通讯八类,集成化程度高,运维管理难度大。
作为湖北省第一批PPP工程示范项目,黄石管廊遵循智慧管廊的理念,综合应用物联网技术、遥感技术、建筑信息模型、地理信息技术、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一体化融合技术,通过信息的集成构建管廊智能监控管理平台,实现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精细化设计、规范化施工、智能运营维护,对地下综合管廊的设备运行、巡检维护、日常值守、应急指挥、数据分析等业务实现智慧化统一管理,达到设备设施标准化、巡检维护高效化、资源利用集约化的管理目的,打造“城市生命线”的可视化运维平台。
项目还大量采用了节能环保设备、绿色环保材料。铺设智能照明系统,利用声光传感器控制照明灯具,各区段独立自动化控制,合理安排施工时间的照明用电,实现“人到灯亮,人走灯灭”,降低运营成本。
项目入廊管线全部采用成品支架工厂化预制、现场拼装的施工工艺,有效缩短工期30%以上,同时减少了现场用工,减少加工产生的有害气体、粉尘、噪声和施工垃圾所带来的环境污染。
华中首个:引入管廊“健康预警”系统
综合管廊通常长度较长,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往往需要设置伸缩缝、沉降缝,甚至采用预制拼接方法进行施工。建成以后受地下水、岩层应力释放等地质环境的影响,可能会产生混凝土开裂、不均匀沉降、水平错动、倾斜等诸多问题,从而对管廊内附属的各类管道造成不良影响,甚至导致道路、楼宇开裂倒塌等危害,影响公共安全。
项目引进华中地区首个管廊自动化结构安全监测系统,采用信息化、自动化、物联网等技术来实现对管廊工程结构物沉降、倾斜、震动的在线可视化实时监测。通过对传感器数据的自动化采集、分析、传输与管理,准确掌握其所辖范围结构体的实时健康状况,节约人工监测成本的同时,还能保证监测数据的连续性与智能管理,避免安全事故。
监测数据通过网络传输至“云”服务器,最终在数据管理平台上展现,实现远程实时监控现场结构物的安全与健康。
国内首创:成规模使用机器人巡检
项目在国内首次成规模引进智能巡检机器人。中建三局安装公司黄石项目有关负责人介绍,“这种轨道式机器人可以通过管廊沿线轨道,到达廊内任何一个角落,有效检测和识别管廊设备故障,通过无线网络传回控制中心。”
该智能巡检机器人通过悬挂在固定轨道行驶,能够轻松应对40°爬坡,最小转弯半径2米,适应大坡道起伏、多弯道的管廊环境,还能够24小时不间断工作,有效进行管廊内部人员入侵与行为识别、多种气体浓度实时监测与分析,环境监测、管线探伤检测、管廊舱体检测等。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y0715j0ps3p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项目建成后,管廊全线将有17个巡检机器人正式“上岗”代替人工巡检,大幅降低运营成本。
迈入运营:凝练出标准化管理体系
按照“样板引路”的理念,项目围绕黄石奥体中心打造8.79公里运营示范段,率先投入运营。截至目前,示范段已完成8类管线入廊,累计入廊管线21.24千米。
为规范管廊运营,外部政策层面,项目在2017年9月配合市政府发布了《黄石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办法》,目前正在配合市发改委启动《黄石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收费标准》编制工作,逐步完善管廊运营政策保障体制;内部管理层面,组织编制黄石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《运营组织大纲》、《运营实施方案》、《运维管理制度》、《管线单位入廊操作手册》等运营指导性文件,促进管廊运营标准化进程。
该管廊经过黄石奥体中心等大型公共场馆所在路段,2018年湖北省运动会开幕式前,项目将正式投入运营,为运动会场馆及周边提供用水、供电、通信保障。
中建三局
敢为天下先 永远争第一